近日,經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綱要)的主要目標部分,首次寫入了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3.3件的指標,這對于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深遠。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劃發展司有關負責人介紹,200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開始對有效專利進行研究,經過兩年的試用和完善,2007年,有效專利正式納入《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年報》。2009年,國家統計局將有效專利作為衡量專利水平的新指標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2010年,有效專利指標首次在《中國統計年鑒》中體現。“十二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啟動后,國家知識產權局加強了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聯絡溝通。在最終形成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首次對專利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標志著發明專利擁有量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華中科技大學知識產權與競爭法中心暨知識產權與公共政策跨學科中心主任鄭友德向記者表示,專利指標寫入“十二五”規劃綱要,不僅與未來5年的國家發展規劃密切相關,與我國專利事業發展戰略緊密相關,而且也與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政策是相互融合的。要實現這個指標,具有很大的挑戰性,也意味著我國要進一步提升專利的研發、申請、授權質量和數量,特別是提升發明專利的質量和數量。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曹新明認為,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城市化深入發展時期,以往依靠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十二五”時期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大力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更多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這是世界科技發展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預期性指標之一,“十二五”時期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的提升恰恰就契合了這一點。同時,這一指標的明確,也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指向,以及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將加大發明專利研發投入力度的決心,對于我國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水平,激發人們創造熱情,增強國家科技實力,提升我國的綜合國際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摘自知識產權報)